大学战略规划的若干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20-05-18浏览次数:1743

一、大学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今天的大学办学规模庞大,学科专业众多,机构单位林立,功能多种多样,不仅如此,各种外部社会组织对大学的影响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大学需要协调好这些各不相同的价值,保持它们之间应有的张力,使其在学校发展中达到某种有利的平衡状态。要达到这种平衡,全校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统筹办学行为,使全校一盘棋,协调行动,从而实现办学的一致性。

(二)研判形势,明确方向 

大学不再是自给自足、封闭办学的社会组织。社会需求导向已经成为很多大学办学的第一选择。社会需求具有无限性。但大学是有限的,功能也是有限的,大学不可能满足社会无限的需求,必须做出判断和选择。

(三)确立目标,布局重点

战略规划具有确立发展目标,谋划重点发展布局的作用,它可以在大学发展的众多任务中,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在兼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抓住关键性发展需求,前瞻性地选择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任务作为战略目标,进行重点布局,集中优势资源,谋求转型升级发展,从而使办学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达成发展目的。

(四)创新文化,优化生态

战略规划具有促进大学文化创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是一种基于大学长远发展需要而对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设计的富有进取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要在大学培育一种创新的基因,消解惰性文化,使学校成为创新发展的社会组织,建立内外关系协调、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为学校在系统内外竞争中保驾护航,服务学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五)促进发展,实现跨越

积累不足、底蕴不厚是我国大学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后发大学必须发挥后发优势,轻装快进,才能跨越先进国家大学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厚底蕴。战略规划的作用已为很多后发大学的成功所证明,它具有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超越一些老大学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作用。它是一种能够促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使大学办学目标集中、资源聚焦、重点突破、梯度跃进,实现超常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使办学水平和质量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大学战略规划的内容

(一)研究生命周期,总结经验教训

大学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大学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大学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从创办到发展得比较满意,大学的生命过程一般要经历创业期、兴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学发展的任务不同,要求各异。创业期的主要任务是建基立业、建章立制;兴业期的主要任务是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成熟期的主要任务是常规办学、高水平贡献。   

(二)研究发展形势,明确内外需求        

大学发展既要眼睛向内,又要扩大视野,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

研究大学发展形势有多种方法,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比如,在很多大学编制战略规划的时候,在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中经常采用的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法)、PEST分析法(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分析法)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些大学编制战略规划时,比较多地采用圈层分析法,以对大学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由近及远、由相对比较微观的视野到更为宏观的视野进行分析,以更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运用圈层分析的时候,也可以结合SWOT分析和PEST分析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大学发展形势。    

(三)设计发展愿景,规划发展方略    

愿景设计是战略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愿景设计的要求主要是:第一,将大学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考虑。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无视现实,还不能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的梳理中对大学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未来发展既是历史和现实的延伸,又将实质性地超越历史和现实,因此,愿景设计要在延伸与超越中推导大学未来发展形态。第二,不能孤立地看待愿景。大学发展愿景像一幅写意画,尽管意境美好、令人向往,但它毕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这样就可能令人对大学发展愿景产生误解,认为它对大学发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设计保障措施,协调常规办学与战略管理     

在编制战略规划的时候,处理好常规办学与战略管理、惯性发展与战略发展的关系。一是在涉及部门、单位和人员利益问题的时候,少“做减法”,尽可能不削减相关人员的利益,保证他们常规的利益不因学校追求新的发展而受影响;二是争取新资源开办新项目,这是“做加法”,新项目是战略发展不可缺少的,要根据能够争取获得或利用资源的情况设计和安排新项目;三是在整体或局部发展格局调整中保证多数人的发展需要,避免消极效应扩散。

三、大学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导向理论        

目标导向理论是一种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用来作为学校发展整体设计依据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以确立大学发展战略目标为根本,围绕目标设计学校在规划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提出实现目标的主要战略措施和保障条件。

(二)资源匹配理论 

大学战略规划所需要的总成本性支出应当以大学所能获得和利用的资源为基础,要在规划与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以确保规划拥有可靠的资源作基础。所以,在规划中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总的成本性支出。第二,大学所拥有和可利用的资源。

(三)人力增值理论      

人力增值理论要求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的时候,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根本,以提升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体验为基础,构建发展蓝图及其实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以促进大学发展核心目标的达成。人的发展与其他要素发展的关系是大学办学的基本关系,其他要素的发展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并行关系,更不能倒置。  

(四)组织再造理论   

组织再造理论认为,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的时候,要通过组织调整、改革或重组等方法,优化学校工作布局,提高资源分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减少各种人为的能耗或浪费,降低协调或运作成本,聚焦学校发展重点,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使学校能够轻装发展,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五)文化创新理论      

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将与大学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文化基因植入办学行为中去,使其成为师生员工新习惯的种子,经过一段时期的发育、成长和沉淀,转化为学校新的文化,以取代或弥补学校旧文化。(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刊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有删节)